浅谈地热产业
2016-11-08 14:0910
采造成雄县地热资源严重浪费,使得雄县地热田热储水位明显下降。
进驻雄县后,开展地热尾水回灌试验,建成单井开采、单井全部回灌的开发模式,有效消除了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瓶颈,在保障民生供暖、服务节能减排的同时,实现地热科学、高效、有序开发。
解决发展问题,提升地热地位
“在新能源大家族里,与太阳能、风能、生物质能相比,地热资源是最现实的且最具竞争力的能源之一。”“地热能是非常好的一种能源,但往往没有被认识到,国内的重视程度和普及面远远不够。”汪集旸院士在多种场合对地热不吝赞美,同时也表达了增强地热影响力的殷切希望。
“可再生、低碳绿色、连续性、经济性、技术可行性、资源潜力大是地热的六个特征。当然,其中的经济性和资源潜力方面,还有待进一步确认。一旦地热的六个特点都可以被科学证实,我认为地热在国家能源战略当中的地位应该提升。”杜祥琬院士表示。
目前,三大因素制约地热进一步发展:一是重电轻热;二是政策不明;三是家底不清。
第一,多年来,社会各界关于非化石能源、可再生能源的谈论,更多的是关注“发电量”或“装机容量”,而关于供热方面的谈论较少,存在重电轻热的思维定式。
事实上,我国地热发电的装机容量,全国只有2.78万千瓦,不要说与火电动辄一个机组就上百万千瓦相比,就是与2015年底风电并网装机容量1.29亿千瓦、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相比,也是相形见绌。
如今,地热的主要贡献是供热。经过初步研究,“热”在可再生能源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中的作用比电更重要。
第二,到目前为止,我国尚未出台一部专门性地热资源管理法律或行政法规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亟待完善,主要表现为: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分散,部门职责界定不清;热能开发存在一些开采无序、利用低效、资源浪费和破坏生态的现象;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,没有明确优先使用地热等可再生能源;与风电、太阳能发电相比,缺乏统一优惠的政策环境;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不足,难以满足大规模开发的需求。
第三,地热资源勘查滞后于开发利用,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只覆盖到地级市,还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,难以制定地热开发利用规划。高温地热资源勘查后备资源不足,中低温地热资源勘查不能满足开发需求。干热岩勘查刚刚起步,没有开展相关调查评价工作,资源禀赋不清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曹耀峰表示,地热产业现在面临的问题将来会一步步解决。
“十一五’国家把风能、太阳能纳入规划,之后十年,风电增长了100多倍,太阳能增长了600多倍。现在,地热第一次纳入国家‘十三五’规划,未来的发展也会非常光明,对治理雾霾、应对气候变化将会发挥巨大作用。”曹耀峰说。